2014年8月14日

好安靜

接案人生到達第15個月
一切好安靜,好孤獨,好寂寞,好自由
只是沒有想過振翅高飛其實是邁向一種三度空間的迷路
還好
我還算喜歡迷路

2014年7月1日

la mer à penghu




海對於我生命而言
可能要花許多年 並用許多的作品 來慢慢訴說 來慢慢轉變



la mer à penghu

la mer à penghu

la mer à penghu

la mer à penghu

la mer à penghu

2014年6月4日

彎進

時間不見得能夠治癒傷痛
但時間可以讓思考多長出一些弧度
以非常些微的差距避開那些疼痛
選擇性的讓記憶的潮水湧來時
沒看見那些本來很害怕的

那麼
當越來越多的時間助陣助膽時
記憶被穩固書寫成回憶
像光明的歷史一般
于情于理

等到更久更久的時間以後
弧度更加的大膽自由了
如果在記憶尚未枯竭以前
小傳也許才是最真實的

不過彎進很難
就像是另一種創作了
又近又遠
直至傷痛脫離

2014年6月3日

那天你對我說謊 說你不再戀愛

感覺真的是非常有趣的東西
當離開愛情以後,才有辦法好好的觀察愛情

不要問我~可不可以~
不要問我~應不應該~
SHAKE!  SHAKE!  SHAKE!
愛情好像冰紅茶,搖晃兩下變泡沫!







2014年6月2日

創傷文學

以下文章摘自2014誠品信義店文學祭

創傷文學(trauma): 由於事件過於恐怖、強烈而一時無法理解或忍受,如反猶太之大屠殺、廣島原子彈核爆、美國紐約市的九一一事件等,所引發的失憶、生心理失調,故需透過醫療去重新釐清真相,甦醒其記憶及倫理秩序。


以下文章摘自以「創傷文學」關鍵字搜尋而出的王朝網路

創傷文學,一種來自于作家切身體驗所帶來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創傷後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分類創傷文學的分類:家庭創傷,社會創傷,戰爭創傷,種族創傷。

“從此不再有創傷”僅僅是人們的美好願望,是一廂情願。然而,這美好的願望還是要有。這一廂情願還是要盡力使之成爲現實。這也是由人類的本質屬性決定的。


在多種創傷敘事中,文學性創傷敘事具有無與倫比的功能,因爲文學作品是影響最深刻、最廣泛、最久遠的媒介。“再也不能這樣做”、“再也不能這樣活”、“不能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不能再讓人過這樣的日子”。要把這樣的思想深深植入人們的心靈深處並使這樣的思想化成現實,文學性創傷敘事能夠起到更好的警示、感染、觸動、教化和引領作用,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創傷敘事都比不上的。這是文學性創傷敘事的思想意義和社會功能。



以下文章摘自《甜美的來生》作者吉本芭娜娜的跋: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發生在日本的地震海嘯,不僅是災區的人們,連住在東京的我,人生都受到很大的衝擊。

雖然這非常、非常不容易理解,但這部小說是為在各地經驗這場大震災的人、活著的人和死難的人而寫。

我曾經認為,不管怎麼寫,都會顯得太輕,有一段時期,為了寫出那份沉重,甚至考慮是否親自到災區當志工?但我越想越覺得,還是應該留在東京,在這種不安的日子中書寫。我也想過,大概很多人會認為,「別開玩笑了,這麼膚淺、開朗調調的小說,能懂什麼?」

然而,我不是在做能讓很多人理解的大事,我只能針對因為讀了我的小說能夠得救、變得堅強的少數讀者,小小而確實地書寫。

只要有一個人感到貼中心聲,終於能夠稍稍舒坦些,於我足矣。

感謝你的閱讀。唯有感謝。
 

----------------


即使沒有翻到《甜美的來生》最後一頁,沒有真正見到那如此真摯,亟欲打打氣的作者現身面貌,我仍可在吉本芭娜娜字字句句的溫柔裡,從這個創傷建立至那個創傷,再從那個創傷回復到自我的創傷,這真是何等的移情治癒,像祈福的泉水那般清涼,浸泡每個看似恢復卻充滿裂縫的心,回報與悲痛相等滲透速度的滋養。

「人生是多麼幸運能回復至一張白紙呢!」
這些細微為自己打氣的聲音,吉本是怎麼聽到的呢?

失憶、靜置、觀察、訴說。當創傷與創傷相比,彼此便在替創傷創造更新的定義,忙碌於他者的傷痛時,自我的創傷便在相較之下有別的解讀了。

到最後究竟創傷文學能給予社會相當大的功能,還是社會賦予了一部部創傷文學的產生,已無法分辨,僅求來生。

2014年5月25日

佈局

你要想好,要花幾次畫好這張畫,怎麼依次安排出現。
如果你今天只有兩個小時可以畫,那你今天要畫到哪裡,下次再繼續畫到哪裡。

「可是我不知道要先畫哪裡?」

那就從最有把握的開始畫!

2014年5月24日

點。開。。。

藉由回顧展,認識一種表現自我生命經驗的方式,再以編年變化的分類,透徹理解作者生命中的種種轉折。

從點出發,拓展於漫長人生的長卷,最後又收回一個點。

不是抑揚頓挫的編劇情節,而是這麼自然沒有道理的就發生了,有的有好運,有的真的糟透了,然後死亡,結束了他人依當時意識的整理,簡落地將其分塊,傳頌托展。

我一直相信一位誠實真心的作者能早將自我與作品合體,難以脫離,如果觀者的生命經驗能夠部分的理解,那無論展出的論述為何,這些作品將已更量身定做的觀點,長久典藏於觀者的內心,那個時刻很感人,that's art!

照片為李元展於1960年義大利波隆那時期的作品「無題」,當時的他年輕創意飛達,卻又能回看禪意與東方,不典型,好積極,好開闊的心,造就1972年他能在英國北方湖畔郊區胼手胝足的打造一座開放的博物館,執行一場10年的藝術實踐,帶給當地藝術人、當地小朋友一段時間的藝術共學。

展覽現場並有影音訪談區,訪談了他的8位朋友,有的獨訪,有的是夫妻或家人一起受訪,每一個影像都長達15分鐘,是紮紮實實的訪問畫面,他們的眼睛裡閃爍著回憶,他們的嘴角表現了許多主觀的感情。

在許許多多的小物件、小作品、大物件、大作品,都可以感受他天真的赤子之心,我很喜歡,很高興認識他,尤其是LYC博物館,很美很浪漫的觀念藝術,而用最執著最刻苦的方式執行,總看李元佳的人生,皆能回歸那一點,好難得。。。

IMG_1498 IMG_1499

IMG_1503 IMG_1502

IMG_1501 IMG_1500

IMG_1514 IMG_1516

IMG_1515 IMG_1511

IMG_1522

IMG_1520 IMG_1521-2 IMG_1521-1

IMG_1517

IMG_1505

IMG_1508

2014年5月23日

故事

我的工作使我得以進入他人的人生範圍,被允許的紀錄他們的工作,甚或是他們的片段生活。在以工作為論述母體所出發的詮釋時,常有許多許多真正扣人心弦或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成為被刻意放走的意識大魚,無法被編進情節裡,也無法被述說。

而我被分工之下的身份,常常沒有任何權力可以改變原有的計劃,只能將這些難忘的時刻放在心上,或在不忙碌的時刻拿起手機拍下,以一種微乎其微的悄聲作為致意。

若以這張照片來說,在結束那日拍攝行程後,魚塭總管大哥領著他打拼多年的移工夥伴,正開心的找著他們蓄養多年但很愛躲藏的大龍蝦,以一個地主之誼的熱情感,真心的想為我們的晚餐加菜。他們一前一後,在狹窄的水泥牆上小跑步著,環顧整場,一下說在這邊啦!一下又說在那邊啦!情急之下,丟掉了煙蒂,趴上了水泥隔板,在互相推擠又叫罵之下,襯著天黑倒數的晚霞,大吼一聲的說抓到了啦!!!

他們兩人都無法成為片中的角色,卻是最忙碌最明瞭事情經過的,他們的部署關係完全不會被敘述,即使飄洋來台八年的移工心情有多麼令人好奇。這些年來像在這種感動時刻,我都只能在心中幻想,不知若以我的角度來詮釋,那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最近,我開始為這樣的權力結構與自我欲望做了一些調整與嘗試,試探訴說他人與自我故事的可能,在形式上我似乎真的快獲得自由了,卻沒想到觸碰在乎的核心時,感性氾濫到快淹沒了我,在載浮載沉海水快要浸滿鼻腔的同時,我用力的嗆氣,既刺鼻又勾心。

也許我真見到那層純淨的自我,願能適應並記下這一波波的快無法招架的衝擊。

2014年5月22日

bleu

    那些斷簡殘篇最終會像風沙一樣,吹到好遠好遠的地方
    你撫摸著粗糙帶有點鹹意的皮膚,黏黏的,感受那個邊際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