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6日

grab the flying balloon!!!

taipeiladies_08
dear Shinine
It's really nice to photograph in the street with you.
Hold your tears before leaving. Let's do anything in this Invisible City.
Never stop jumping!
Until we get the balloon in any kind of color you like!

taipeiladies_03
taipeiladies_05
taipeiladies_12
taipeiladies_13
taipeiladies_15

2010年2月20日

[劇照] 七月七日 北海岸外拍

vampire_0207_039
走吧,記憶的項鍊,傷透的心只有大海能治癒(織女後代--牛子禾,邱阿炫飾)

720x480,將三度空間的真實世界壓扁為二維光屏,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閃,說不同的銀幕故事。
2560x1707、50dpi,將幕前幕後的時空凍結,no more actions,no more cuts,卡擦卡擦!靜止卻能記憶最多回憶。
關公保佑的晴天北海岸,色調偏藍,遠處的山滾上薄薄的雲,空氣、堤防、漲潮海浪,滿溢水氣的第二次外拍。

vampire_0207_074
vampire_0207_080
vampire_0207_124 vampire_0207_186
vampire_0207_160
vampire_0207_165 vampire_0207_125
vampire_0207_194




vampire_0207_028 vampire_0207_029
vampire_0207_022

2010年2月19日

[note] digital installaion n virtual reality

科技藝術其實很難拿捏,藝術本其有一種「雋」「言說」「深厚度」的門檻,若要使人信服的話。當加上了科技,如果「新味」、「冰冷前衛」的比例過重的話,很容易變成炫技、炫財力的展示,正因為如此,如果能讓人印象深刻、甚至在黑暗不見五指、只聞其聲光效果的狀態下,還能擁有感動、擁有延伸的想法,那就是很成功的科技藝術了吧。
開創視覺經驗已經不容易了,開創後更能與千古不變的人心做連結,藝術當然不會越做越簡單。


黃世傑
EVX-07
他營造一個霓虹奇幻的公園,有天上飛的、地下爬的,燈光忽名忽暗,源自窺視的眼睛亮點(唯有偵測到眼珠才會驅動整體亮光),組成整體公園的是一些科技、廢棄材質所拼裝小組件(electronic gadgets,科技小玩意兒,這詞超可愛),利用充氣、旋轉、亮燈,造成移動、增大縮小的效果。
是台灣的年輕人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區欸,我很喜歡這個,超念念不忘的。
以下為youtube提供者的介紹:
The artists assembles a dadaist-like bricolage of cheap electronic gadgets, building up a neon garden in a punkish circuit bending of digital leftovers.
這是驅動電源的眼珠



Erwin Redl
fade,很多LED燈所建立的牆面、空間
(不太記得重點了,問後再補)


David Rokeby
Seen(2002)
在威尼斯雙年展所作的作品,直接記錄觀眾前往觀展的移動軌跡,曠時錄影在現場高速播放呈現,變換顏色和移動的方式像蔓延的水紋(或油彩)、好美。

Jeremy Gardiner
Purbeck light year(2006)
將平面繪畫製成3d,然後和觀者做互動,可翱翔其繪畫之上
(這沒有感動到我,雖然運算過程應該蠻難的,可能是剛開創互動的實驗作品,同學之間有人也做過類似的構想,我覺得更好~)




課堂摘錄,2010/01/06,installation

[note] digital sculpture

漸漸對雕塑有感覺,竟然是因為接觸了裝置。
每個人藝術史的養成應該是一種回溯法,從身邊最熟悉的作品開始,不停的往前回推,才知道原來空間是這樣、立體是這樣、結構線條是這樣。然後再回推到當前的技法、材料的發展,一切都有點緣故,可以串在一起。

digital sculpture說的是90年代數位、網路科技正開始發展時,雕塑家、藝術家利用電腦軟體開始開創虛擬世界的雕塑,開始熟悉另一世界的光、影、空間、視角、素材,許許多多就像是這個世界的copy版,卻還是有很多能與不能。

時至今日,這些影像技術用「3d」兩字便可解釋透徹,甚至已發展到阿凡達的境界,當初digital sculpture(數位雕塑)的概念,雖然現在再怎麼看已無法驚奇(視覺經驗一旦被開創,只能更特別更不一樣),但卻是隱默在藝術史中的必經過程。

Needle Tower(1990)

Kenneth Snelson 2008新作
感覺是1990的再版,藝術作品總會讓「物」成為主角,形成一種似有若無的敘事。



Bruce Beasley
Vitality(直譯:生命力),位於Okland市中心內的公共藝術。
有些雕塑家會先在電腦上計畫雕塑的形狀,利用電腦程式計算雕塑作品延展的可能性,再依其製作實際作品。還不知道作品名稱時,感覺這個作品好像在火焰竄燒啊。


Michal Rees
KCMO內的公共藝術
這個藝術家很好玩,我覺得以一句話形容他的作品便是「有動有靜」,而且非常望文生義的,就是他的作品其實有兩款,一款是雕塑(靜)、一款是動畫(動),他所創作造型很卡漫(也許是因為像外星生物,感覺創意無限的緣故),造型移動的方式,也會讓人很驚奇,感覺應用性很高(用在一些極幻想的敘事影片或是卡通上),主體性也很強,好厲害。

在雕塑旁的動畫


Paintings and Etchings(蝕刻板) by Michal Rees
Michal Rees的畫作,談創作理念


Girdlock
色彩真濃烈、活用少許顏色
蠻像有一系列都是馬桶、都是床的掛報



順便查一下「蝕刻板」是什麼:
蝕刻工藝板是在物件表面通過化學的方法,腐蝕出各種花紋圖案。以8K鏡面板為底板,進行蝕刻處理後,對物體表面再進行深加工,可進行局部的和紋,拉絲,嵌金,局部鈦金等各式復雜工藝處理,實現圖案明暗相間,色彩絢麗的效果。
原來就是到處可見的指示牌、或指示地圖



課堂摘錄,2010/01/06,installation

2010年2月15日

[剪報] 國藝會 2009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

以下摘自徵件說明
「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是由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合 作推動,自2008年起辦理,預計維持三年。
本專案徵求大學或研究所畢業五年內、具編 導熱情、懷有滿腹創意想像的新世代,提案申請。由主辦單位補助製作經費、提供演出舞台 、技術統籌、行銷宣傳等資源,儼然是一場表演藝術界星光大道擂台賽。
主要的目標亦即希望甫出校園的年輕創作者持續創作並給予發表平台,試圖消弭表演藝術生態創作力斷層之危機。

師父領進門



新人逗相報



訪談與影像剪的清楚又有美感
「師父領進門」的字幕提點,「新人逗相報」的精華剪輯,很喜歡。
最喜歡鴻鴻講的大量創作,與陳雪甄最後投影那段


稍微查一下陳雪甄的資料過去的blog,看到了「黑白過」些微的創作痕跡,和她的簡歷
黑眼睛跨劇團,『醜男子』,動作指導、
10年現代舞訓練,並曾接受武功、芭蕾及巴西武術舞蹈課程訓練、
2004 – 2005 英國 Brunel University 當代表演藝術碩士,主修單人表演、
1998 - 2002 台灣大學園藝系生物科技組畢業

好像可以知道她為什麼會以小折和生物科技來創作了,在虎年初始的今天,這無非是一種冥冥中的鼓勵。
結合舞蹈與錄像的創作,在今年也在一個畢展上看到,這似乎更成熟,好想看現場的。


2010年2月14日

[note] 錄像裝置藝術家:束芋Tabaimo

堅持手繪2D動畫,以極富個人特色的線條與配色,創造出冷靜且諷刺的錄像影像,觀看之餘,以特殊設計的裝置展場,讓觀者深陷其中,一氣呵成,主題明確、魄力驚人。

這些看似簡單的關卡,拼湊起來就是這麼吸引人。她是Tabaimo,一個年紀輕輕,從1999年的畢業作品便得大獎的Tabaimo,至今仍年年有優秀作品產出。經歷真的很嚇人,介紹連結中可見其他本人專訪,好年輕又好客氣啊,但眼神真的很專注。
Born 1975 in Hyogo, Tabaimo lives and works in Nagano.
She graduated in 1999 from the Kyoto University of Arts and Design. Her graduation work, Japanese Kitchen, an animated video installation, gained first place in the 1999 Kirin Contemporary Award. In 2001, she was the youngest artist to enter the first Yokohama Triennale with Japanese Commuter Train. She has been involved in many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nd group exhibitions, including the 25th Bienal de São Paulo, the 2006 Biennale of Sydney, and the Venice Biennale 2007’s Italian pavilion. Tabaimo has gained recognition as a leading Japanese video installation artist. In 2006, she held a solo exhibition at Har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another solo exhibition in Paris at the Fou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The current exhibition at the Yokohama Museum of Art is her first solo exhibition in a public Japanese museum.

Japanese kitchen

這是她的大學畢業作品,欲討論當時日本社會風氣(經濟泡沫、自殺潮),背影音樂和一些不明顯的食材太令人難忘了。


真可惜找不到以和室作為裝置的展場,只有三投影



將作品與其他藝術家合作,舞蹈與背景電音讓整個作品又翻新了,真炫!







課堂摘錄,2010/01/13,video art

[note] 概念藝術攝影家:杉本博司


看似平淡無奇的劇場環境照片,是杉本博史使用小光圈慢快門,長曝一個電影放映的時間,所拍下「劇院」系列,攝影對於時間的討論太多了,但杉本博史的創作概念,讓我對時間的感受有透亮的了解。


山本博史官網,照片不多,創作自述倒是有一些
以杉本為專題的介紹文章:映像咖啡顯影介紹粉絲介紹
黃亞紀所摘譯的杉本博司x後藤繁雄對話錄,沒詳細看過他的完整作品,實在是看不太懂;另有介紹杉本與推薦三本書現な像、BRUTUS、PhotoGRAPHICA vol.13,看何時有緣見到了

典藏今藝術以「東方禪風,杉本博司的電影藝術」做為標題,詳細列舉山本所發表過的作品。
(以下為網站內容摘錄)他共發表了13組的系列攝影作品,包括「透視畫館」(Dioramas, 1975-1999)、「劇院」(Theaters, 1975-2001)、「海景」(Seascapes, 1980-2002)、「恐怖館」(Chamber of Horrors, 1994-1999)、「佛海」(Sea of Buddha, 1995)、「建築」(Architecture, 1997-2002)、「陰翳禮讚」(In Praise of Shadows, 1998)、「肖像攝影」(Portraits, 1999)、《松林圖》(Pine Trees, 2001)、「護王神社-相稱的均衡」(Appropriate Proportion, 2002)、「觀念之形」(Conceptual Forms, 2004)、「影之色」(Colors of Shadow, 2004-2005)等等。
並詳細說明五個杉本的代表作。

(以下為網站內容摘錄)

「透視畫館」系列

1974年,杉本博司首次來到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面對著曼哈頓藝術交易最熱絡的蘇活(Soho)區,而一位東方人如何在這世界的大舞台嶄露頭角,是他首先必須面臨的大課題,因此他決定在紐約進行一次旅遊,以尋找創作靈感。最後他來到自然史博物館,參觀了館內展示的標本動物,這些標本被安置於三度空間的繪圖背景裡,一切看來是如此虛假,而或許是基於自身學習攝影的習慣,也或許是為了尋找被攝者之間的關係,他嘗試著閉上一隻眼睛,此時奇特的現象浮現在他的眼前,所有的透視感與遠近感頓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眼前的一切看來竟如此真實,足以以假亂真。他發現了以相機觀看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畢生首次的創作「透視畫館」系列便由此展開,杉本博司的攝影藝術世界也因此開始。

劇院」系列

杉本博司在進行「透視畫館」系列的同時,也開始了「劇院」的拍攝工作。有一次他悄悄的帶著相機進入電影院,架好相機完成構圖,將電影螢幕置於畫面的中央,當電影開始播放的同時,他縮小鏡頭的光圈按下快門,讓軟片開始做長時間的曝光;漫長的二小時等待之後,在電影結束的同時關閉快門,完成曝光。當天回家後,他立刻迫不及待的進入暗房進行軟片顯影處理,底片完成顯影後,爆炸性的視覺效果震撼了他的眼睛。在昏暗的電影院中,除了電影螢幕之外,放眼四周一片漆黑,軟片經過二小時長時間的累積曝光後,產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軟片的曝光主要是仰賴電影播放時,螢幕上反射出來的光線,而電影院的室內空間也因為被這反射出來的光線照亮而逐漸浮現出輪廓。每一幅攝影作品畫面裡的正面舞台及牆面、天花板、左右牆壁、走道、座位椅背的紋理,與電影映幕相互呼應,形成重要的元素,與全白色的電影映幕所堆疊出的一整部電影的厚實曝光量,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在杉本博司尚未成名之前,他總是悄悄的帶著相機在電影院內默默地進行拍攝工作,同時也拍攝戶外的汽車電影院,不過當他成名之後,有許多電影院的老闆願意關起門來,讓他一個人在電影院內慢慢地進行拍攝。整個「劇院」系列的作品是「觀念攝影」的最佳表現,他將東方的禪宗思想導入了藝術創作,讓人們見識到攝影創意之路的無限寬闊,二小時的拍攝是「實有」的進行,最後的白色電影螢幕是「空無」的呈現。

「海景」系列

上天下海、各分一半,是「海景」系列的50張作品中一成不變的構圖,這是初學攝影者最忌諱的構圖方式,而杉本博司巧妙地應用氣候與時間的關係,將作品中的天海一線,呈現得有時清楚、有時模糊;也能漸漸清楚,也能逐漸模糊,有白天的天與海,也有夜間的天與海,有時也能看起來非天非海,充分表現禪宗修行的三種境界,「見海是海,見海不是海,見海又是海」。1997年在維也納漢堡美術館舉辦「慾望與虛空:當代日本攝影」(Desire and Void, Contemporary Japanese Photography)展覽時,杉本博司曾經引用以下這一段話來詮釋他的作品。

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海景」系列作品是杉本博司藉由東方禪宗思想,應用到自身作品的最佳明證,也將1970年代中期美國藝壇盛行的極限藝術(Minimal art)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畫面呈現處理至最空、最無、最單純,展現廣度的創意美學與深度的文化思想,但對於一般不了解攝影藝術的人而言,它也是一套最無聊、最難理解、最難喜歡的作品。這一系列作品曾經在拍賣會上以新台幣6,000萬元左右的高價賣出,應是杉本博司所有作品當中的巔峰紀錄。

恐怖館」系列

相較於今日的我們,過去的祖先似乎更無懼於死亡,甚至對某些人來說,「受到上帝挑選」的意味遠大於「獻祭的犧牲品」,可以從此生的爭鬥與苦難中得到解放。杉本博司在1994年至倫敦參觀了「杜沙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nds Wax Museum)後,見到了處決路易十六與瑪莉安東尼的斷頭台,以及電椅等等執行死刑的刑具展出,對他而言,一切看來都如此真實,為了見證這些由文明人所創造的死亡工具,他拍下了確實的目擊相片,讓人們在歲月流逝中重新面對死亡。

佛海」系列

日本京都市東山區有一間建立於1155年、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知名古老寺院,正式名稱為「蓮華王院」,一般通稱為「三十三間堂」,裡面供奉著一千零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它正是杉本博司「佛海」系列...



課堂摘錄,2010/01/13,video art


2010年2月3日

讓我看到你,遠山的風景

vampire day2_093
七月七日,一個有關流傳千年的愛情傳說
可以愛卻不能愛:牛郎與織女竟然是因為變成吸血鬼而分隔兩端,封印不得相見
不能愛卻鋌而相愛:世代以驅魔為本分的兀家女,終於在今世愛上了善良敦厚的吸血鬼


第一次以30min以上的短片規模拍片,讓我看到了遠山的風景
美術會使自己更專心的注視在視覺裡,讓我更敏感一些,看見層層疊疊的雲氣與光暈

加油~

vampire day2_066


vampire day3_013

vampire day2_034

2010年2月2日

[剪接後製] 聯安診所尾牙串場MV



幫忙Peggy學姊製作的超歡樂串場MV
主要目的是講在他們公司裡高階主管,其實從前世就認識了,更有緣到今日繼續在一家公司裡工作
只是口味重鹹的導演與想法爛漫的編劇,將這段佳話,重新組裝!!!
成就了這一段盪氣迴腸的前世情緣!!!命運捉弄人哪~但幾經波折後,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非常感心!!!
(在剛開始試片的時候,竟然有人在喧鬧中落淚了!真是了不起啊,笑中帶淚乃劇情片的最高境界!!!)

老實說,我好久沒有製作這麼歡樂的影片了!
那種非常直接的、直覺的想要用影像表達一種快樂的情緒,超級久沒有了~

知道了太多的意識形態、社會結構、明喻的、隱喻的、借喻的
知道了影像上的所有人物、道具、場景,都有代表的含意,便再也不能輕鬆的說話了

就在我邊剪接邊感慨的同時,最為慘烈的事情發生了!!!
那就是我新灌的premiere CS4版本,竟然不能輸出影片,也就是只有製作檔卻不能轉出來變成影片檔....
知道這慘烈的事情已經是半夜12點半,而明天下午四點就要交件.......
在心裡大吵大鬧之後,也只能含冤的去睡覺,第二天早上再重新用CS3版本開工
好險,在下午前重新製作完成,試片大家也都滿意,就繼續回家改字幕。

然而,慘烈的事情再度發生
CS3版本的字體古板的可憐,而且不管在網路上怎麼找破解方法,大家都兩手一攤的無解
只好再次換軟體,變成了Final cut pro的Freeytpe
可惜,效果還是不佳,整個太活潑,無法達到前世今生的古樸美感
我只好重回CS3的懷抱,然後抱著photoshop以圖片檔案的方式,一句話一句話的重新做,重新上

然而也終於完成了,在兩個禮拜過後
這中間還擠壓著「七月七日」快要開工,一堆美術都還沒做,與一堆畢製來不及寫,阿瞇馱佛也總算是順利結束了!

這作品在製作上呈現有趣的卡漫風,像康熙來了一樣是非常具提點效果的對話框框
字體的練習、圖層的練習
如果在有下次,想好好嘗試一下插畫,配上繪圖板和觸控筆,應該有更多更多花樣可以玩~

只要,premiere你乖乖聽話就好了!!!





對照剛開始的版本
有沒有變換字體與壓白底,真的差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