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9日

[note] digital sculpture

漸漸對雕塑有感覺,竟然是因為接觸了裝置。
每個人藝術史的養成應該是一種回溯法,從身邊最熟悉的作品開始,不停的往前回推,才知道原來空間是這樣、立體是這樣、結構線條是這樣。然後再回推到當前的技法、材料的發展,一切都有點緣故,可以串在一起。

digital sculpture說的是90年代數位、網路科技正開始發展時,雕塑家、藝術家利用電腦軟體開始開創虛擬世界的雕塑,開始熟悉另一世界的光、影、空間、視角、素材,許許多多就像是這個世界的copy版,卻還是有很多能與不能。

時至今日,這些影像技術用「3d」兩字便可解釋透徹,甚至已發展到阿凡達的境界,當初digital sculpture(數位雕塑)的概念,雖然現在再怎麼看已無法驚奇(視覺經驗一旦被開創,只能更特別更不一樣),但卻是隱默在藝術史中的必經過程。

Needle Tower(1990)

Kenneth Snelson 2008新作
感覺是1990的再版,藝術作品總會讓「物」成為主角,形成一種似有若無的敘事。



Bruce Beasley
Vitality(直譯:生命力),位於Okland市中心內的公共藝術。
有些雕塑家會先在電腦上計畫雕塑的形狀,利用電腦程式計算雕塑作品延展的可能性,再依其製作實際作品。還不知道作品名稱時,感覺這個作品好像在火焰竄燒啊。


Michal Rees
KCMO內的公共藝術
這個藝術家很好玩,我覺得以一句話形容他的作品便是「有動有靜」,而且非常望文生義的,就是他的作品其實有兩款,一款是雕塑(靜)、一款是動畫(動),他所創作造型很卡漫(也許是因為像外星生物,感覺創意無限的緣故),造型移動的方式,也會讓人很驚奇,感覺應用性很高(用在一些極幻想的敘事影片或是卡通上),主體性也很強,好厲害。

在雕塑旁的動畫


Paintings and Etchings(蝕刻板) by Michal Rees
Michal Rees的畫作,談創作理念


Girdlock
色彩真濃烈、活用少許顏色
蠻像有一系列都是馬桶、都是床的掛報



順便查一下「蝕刻板」是什麼:
蝕刻工藝板是在物件表面通過化學的方法,腐蝕出各種花紋圖案。以8K鏡面板為底板,進行蝕刻處理後,對物體表面再進行深加工,可進行局部的和紋,拉絲,嵌金,局部鈦金等各式復雜工藝處理,實現圖案明暗相間,色彩絢麗的效果。
原來就是到處可見的指示牌、或指示地圖



課堂摘錄,2010/01/06,installation

2 則留言:

  1. 車車的畫好棒XD

    現場投影或者雕刻這類的藝術作品,真的讓人覺得很親近,我覺得弄出實體的東西更容易感動人,可以很專注地觀看。

    自從接觸電腦之後真的花很多時間在盲目亂看虛擬的東西,缺乏實體的凝視,久了也覺得自己的耐心和專注力都亂掉了:(

    回覆刪除
  2. 很容易失去專注力欸!
    因為作品越來越幫大家省力氣了
    有時候效果可能讓整體藝術向前衝,但應該也會漸漸少去一些東西,像是漸漸醞釀的不可見光,大家已太便利而失去耐心了
    沒關係這就是過程嘛,應該也會激發出很多手感的再創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