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9日

[note] digital installaion n virtual reality

科技藝術其實很難拿捏,藝術本其有一種「雋」「言說」「深厚度」的門檻,若要使人信服的話。當加上了科技,如果「新味」、「冰冷前衛」的比例過重的話,很容易變成炫技、炫財力的展示,正因為如此,如果能讓人印象深刻、甚至在黑暗不見五指、只聞其聲光效果的狀態下,還能擁有感動、擁有延伸的想法,那就是很成功的科技藝術了吧。
開創視覺經驗已經不容易了,開創後更能與千古不變的人心做連結,藝術當然不會越做越簡單。


黃世傑
EVX-07
他營造一個霓虹奇幻的公園,有天上飛的、地下爬的,燈光忽名忽暗,源自窺視的眼睛亮點(唯有偵測到眼珠才會驅動整體亮光),組成整體公園的是一些科技、廢棄材質所拼裝小組件(electronic gadgets,科技小玩意兒,這詞超可愛),利用充氣、旋轉、亮燈,造成移動、增大縮小的效果。
是台灣的年輕人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區欸,我很喜歡這個,超念念不忘的。
以下為youtube提供者的介紹:
The artists assembles a dadaist-like bricolage of cheap electronic gadgets, building up a neon garden in a punkish circuit bending of digital leftovers.
這是驅動電源的眼珠



Erwin Redl
fade,很多LED燈所建立的牆面、空間
(不太記得重點了,問後再補)


David Rokeby
Seen(2002)
在威尼斯雙年展所作的作品,直接記錄觀眾前往觀展的移動軌跡,曠時錄影在現場高速播放呈現,變換顏色和移動的方式像蔓延的水紋(或油彩)、好美。

Jeremy Gardiner
Purbeck light year(2006)
將平面繪畫製成3d,然後和觀者做互動,可翱翔其繪畫之上
(這沒有感動到我,雖然運算過程應該蠻難的,可能是剛開創互動的實驗作品,同學之間有人也做過類似的構想,我覺得更好~)




課堂摘錄,2010/01/06,install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