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4日

[note] 概念藝術攝影家:杉本博司


看似平淡無奇的劇場環境照片,是杉本博史使用小光圈慢快門,長曝一個電影放映的時間,所拍下「劇院」系列,攝影對於時間的討論太多了,但杉本博史的創作概念,讓我對時間的感受有透亮的了解。


山本博史官網,照片不多,創作自述倒是有一些
以杉本為專題的介紹文章:映像咖啡顯影介紹粉絲介紹
黃亞紀所摘譯的杉本博司x後藤繁雄對話錄,沒詳細看過他的完整作品,實在是看不太懂;另有介紹杉本與推薦三本書現な像、BRUTUS、PhotoGRAPHICA vol.13,看何時有緣見到了

典藏今藝術以「東方禪風,杉本博司的電影藝術」做為標題,詳細列舉山本所發表過的作品。
(以下為網站內容摘錄)他共發表了13組的系列攝影作品,包括「透視畫館」(Dioramas, 1975-1999)、「劇院」(Theaters, 1975-2001)、「海景」(Seascapes, 1980-2002)、「恐怖館」(Chamber of Horrors, 1994-1999)、「佛海」(Sea of Buddha, 1995)、「建築」(Architecture, 1997-2002)、「陰翳禮讚」(In Praise of Shadows, 1998)、「肖像攝影」(Portraits, 1999)、《松林圖》(Pine Trees, 2001)、「護王神社-相稱的均衡」(Appropriate Proportion, 2002)、「觀念之形」(Conceptual Forms, 2004)、「影之色」(Colors of Shadow, 2004-2005)等等。
並詳細說明五個杉本的代表作。

(以下為網站內容摘錄)

「透視畫館」系列

1974年,杉本博司首次來到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面對著曼哈頓藝術交易最熱絡的蘇活(Soho)區,而一位東方人如何在這世界的大舞台嶄露頭角,是他首先必須面臨的大課題,因此他決定在紐約進行一次旅遊,以尋找創作靈感。最後他來到自然史博物館,參觀了館內展示的標本動物,這些標本被安置於三度空間的繪圖背景裡,一切看來是如此虛假,而或許是基於自身學習攝影的習慣,也或許是為了尋找被攝者之間的關係,他嘗試著閉上一隻眼睛,此時奇特的現象浮現在他的眼前,所有的透視感與遠近感頓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眼前的一切看來竟如此真實,足以以假亂真。他發現了以相機觀看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畢生首次的創作「透視畫館」系列便由此展開,杉本博司的攝影藝術世界也因此開始。

劇院」系列

杉本博司在進行「透視畫館」系列的同時,也開始了「劇院」的拍攝工作。有一次他悄悄的帶著相機進入電影院,架好相機完成構圖,將電影螢幕置於畫面的中央,當電影開始播放的同時,他縮小鏡頭的光圈按下快門,讓軟片開始做長時間的曝光;漫長的二小時等待之後,在電影結束的同時關閉快門,完成曝光。當天回家後,他立刻迫不及待的進入暗房進行軟片顯影處理,底片完成顯影後,爆炸性的視覺效果震撼了他的眼睛。在昏暗的電影院中,除了電影螢幕之外,放眼四周一片漆黑,軟片經過二小時長時間的累積曝光後,產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軟片的曝光主要是仰賴電影播放時,螢幕上反射出來的光線,而電影院的室內空間也因為被這反射出來的光線照亮而逐漸浮現出輪廓。每一幅攝影作品畫面裡的正面舞台及牆面、天花板、左右牆壁、走道、座位椅背的紋理,與電影映幕相互呼應,形成重要的元素,與全白色的電影映幕所堆疊出的一整部電影的厚實曝光量,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在杉本博司尚未成名之前,他總是悄悄的帶著相機在電影院內默默地進行拍攝工作,同時也拍攝戶外的汽車電影院,不過當他成名之後,有許多電影院的老闆願意關起門來,讓他一個人在電影院內慢慢地進行拍攝。整個「劇院」系列的作品是「觀念攝影」的最佳表現,他將東方的禪宗思想導入了藝術創作,讓人們見識到攝影創意之路的無限寬闊,二小時的拍攝是「實有」的進行,最後的白色電影螢幕是「空無」的呈現。

「海景」系列

上天下海、各分一半,是「海景」系列的50張作品中一成不變的構圖,這是初學攝影者最忌諱的構圖方式,而杉本博司巧妙地應用氣候與時間的關係,將作品中的天海一線,呈現得有時清楚、有時模糊;也能漸漸清楚,也能逐漸模糊,有白天的天與海,也有夜間的天與海,有時也能看起來非天非海,充分表現禪宗修行的三種境界,「見海是海,見海不是海,見海又是海」。1997年在維也納漢堡美術館舉辦「慾望與虛空:當代日本攝影」(Desire and Void, Contemporary Japanese Photography)展覽時,杉本博司曾經引用以下這一段話來詮釋他的作品。

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海景」系列作品是杉本博司藉由東方禪宗思想,應用到自身作品的最佳明證,也將1970年代中期美國藝壇盛行的極限藝術(Minimal art)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畫面呈現處理至最空、最無、最單純,展現廣度的創意美學與深度的文化思想,但對於一般不了解攝影藝術的人而言,它也是一套最無聊、最難理解、最難喜歡的作品。這一系列作品曾經在拍賣會上以新台幣6,000萬元左右的高價賣出,應是杉本博司所有作品當中的巔峰紀錄。

恐怖館」系列

相較於今日的我們,過去的祖先似乎更無懼於死亡,甚至對某些人來說,「受到上帝挑選」的意味遠大於「獻祭的犧牲品」,可以從此生的爭鬥與苦難中得到解放。杉本博司在1994年至倫敦參觀了「杜沙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nds Wax Museum)後,見到了處決路易十六與瑪莉安東尼的斷頭台,以及電椅等等執行死刑的刑具展出,對他而言,一切看來都如此真實,為了見證這些由文明人所創造的死亡工具,他拍下了確實的目擊相片,讓人們在歲月流逝中重新面對死亡。

佛海」系列

日本京都市東山區有一間建立於1155年、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知名古老寺院,正式名稱為「蓮華王院」,一般通稱為「三十三間堂」,裡面供奉著一千零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它正是杉本博司「佛海」系列...



課堂摘錄,2010/01/13,video ar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